临床研究。第一阶段-第四阶段

安慰剂问题,第三部分:心理学基础

这是我们对困扰镇痛和精神病学临床试验的越来越高的安慰剂反应的第三篇文章。本系列的其他文章请点击此处

要解决安慰剂问题,就必须了解其背后的机制。从广义上讲,对安慰剂反应促成因素的研究分为两类:心理学和神经生物学。本周,我们将探讨前者,看看产生安慰剂反应的理论构架和经验发现。

这个,那个,还是两个都有?
从历史上看,安慰剂反应所依据的最被接受的心理学理论是病人的期望值,即病人相信自己会好起来,从而促使症状得到改善。这种信念可能是由于患者过去的经历而预先存在的,也可能是基于服用安慰剂之前从当前治疗环境中收集到的信息。

长期以来,经典条件反射也与安慰剂反应有关,并经常被视为患者预期的替代物。根据条件反射理论,治疗环境与活性药物之间的先前联系会产生一种记忆,使患者对环境做出反应,就好像环境就是药物一样。1927 年,巴甫洛夫和他的名犬最早证明了这种效应。他将吗啡(已知会引起狗的躁动不安)与铃声配对,随后证明仅铃声就能重现动物的躁动不安。

最近,有人提出了一种统一的理论,将期望和条件的双重作用结合起来,并将安慰剂反应更广泛地描述为一种学习现象。在这一模型中,语言、条件和社会观察线索的结合引发了患者对症状改善的预期,进而推动了中枢神经系统(CNS)的反应。

说与不说
关于学习线索在安慰剂效应中作用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安慰剂镇痛方面。患者总是能有意识地感知语言线索,例如试验人员明确表示安慰剂实际上是一种强效镇痛剂。相比之下,患者可能意识到也可能意识不到治疗环境的背景因素,例如穿着白大褂的临床医生或治疗室的具体特点,而这些因素已经成为患者的条件反射。然而,研究表明,虽然语言和条件暗示可以各自诱导安慰剂缓解疼痛、瘙痒、恶心和疲劳,但将它们搭配在一起会引起最大的反应。

语言和条件线索涉及亲身经历;然而,安慰剂镇痛也可以通过社会观察来学习。例如,让研究参与者观看某人服用安慰剂后疼痛减轻的视频,就足以在观察者身上产生效果。

目前正在进行新的研究,探讨动机、移情、焦虑和注意力等其他心理变量对安慰剂反应的影响。下周,我们将推出 "安慰剂问题 "系列的第四篇,对安慰剂反应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的大量文献进行剖析。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信息,请点击此处阅读第四部分。